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为什么中国没成立几年的新势力都能把新能源车做好,而日德百年大厂却不行】德国、日本的产业模式是几个巨头养着上游产业链一堆“乡镇企业”的模式。大厂全世界卖货,把国内相关产业链喂肥,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很多可能是规模很小的企业,就是过去所谓“隐形冠军”,无数个供应链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根基。
为什么中国没成立几年的新势力都能把新能源车做好,而日德百年大厂却不行,因为新势力依托的是中国完善发达的新能源供应链,而日德大厂不行。这里存在一个两难,使用中国供应链自然能造出合格的产品,但是他们国内的“乡镇企业”们就得饿死,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动摇,日本这种经济对汽车产业链很高的国家GDP会急速缩减。但是不使用中国的产业链,这些企业自己早晚活不下去。现在日德汽车厂商就有在一个,保自己,还是保国家的问题,到不得不选的时候那自然是要保自己,而国家不会让企业这么做,所以这也是欧盟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的根源。
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不光是技术优势,而是产业链全面优势。这不单单是大而全或者评论区小可爱说的什么人力成本优势的问题。
抛开这些肤浅的因素,我就做一个比方,你是一个德国企业在一个新兴产业有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功能是不是需要验证、应用、反馈、改进这样一个循环?去哪验证?去哪应用?自然是去你现在和未来最大的市场——中国。总不能蹲在你德国人口不到10万的小镇上验证吧?就算加上整个欧盟市场,大则大矣,成熟却缺乏活力,根本无法培育新兴产业。事实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就没有什么产业大潮来自欧洲,欧洲的优势产业统统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深化,所以那些百年大厂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垄断才还活得好好的。更何况,从趋势而言,欧盟市场和中国市场规模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趋势。
当你来到中国,发现这个市场又是变化特别快的市场,你的研发团队蹲在德国的村里根本就跟不上市场变化,那你自然要把团队也挪到中国。而中国恰好基础设施发达,政策经济环境稳定,产业链极其完善,那你为什么不干脆把公司整体生产都留在中国?难道蹲在德国的村里,看着过时的市场分析,闭门造车,用着高昂的成本研发、生产产品,卖出一个奇贵的价格,然后被在中国的竞争对手轻松干掉?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去越南和印度?你在越南、印度生产一样要依赖中国产业链,只是出于政治因素去给大闸蟹洗个澡。而越南、印度不停电都不错了,还能有多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出来,大部分还是要卖到中国。那你何苦呢?所以说产业链优势更趋近于一种历史趋势、天命所归,他不是说一两项技术、几个点的人力成本、百分之多少的关税能阻挡的。中国能获得这种优势得益于中国的体量、规模,当然也离不开中国人勤劳、钻研、自强不息的品质。
再举个例子,比如高速铁路,日本60年前就有,但是呢日本60年在自己的小岛上建了3000公里,中国十几年建了4.6万公里且从温带到热带,从高原冻土到喀斯特地貌,你说谁的积累的建造经验和技术更厉害?中国高铁一年30多亿旅客人次,相当于日本新干线运营20年,你说谁积累的运营、管理技术、经验更丰富?注意,这还是日本中国a股可以加杠杆,把日本放在欧盟也是经济第1、人口第1、国土面积第2,妥妥欧盟第一大国。更何况众多发展中国家?中国一个新兴产业5000家企业卷1年,产业发展速度可能相当于某些只有50家该行业企业悠悠干20年。所以说,未来世界唯一能跟中国掰掰手腕的只有美国,前提是那个巅峰时期的美国,能用自由贸易塑造世界产业格局的美国,而不是那个去工业化、闭关锁国、自己搞自己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