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9.66。
作为新型城市智库,服务广州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何新贡献?
12月19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2024年度重大课题成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为主题,集中发布了《广州建构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13项重大课题成果。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部署新一轮改革任务,对新时代新征程各领域改革提出新要求。
瞄准更高要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13项重大课题紧扣时代前沿和决策政策需求,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广州改革发展等重大主题,为广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标高追求,贡献社科力量。
关于改革,课题成果谋划了广州新一轮改革的重点事项及战略举措;关于开放,课题成果聚焦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广州使命;关于创新,课题成果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广州作为;关于现代化治理,课题成果贡献了文脉传承、城脉发展、社区建设的广州实践。
“重大课题研究制度是我院首创并连续实施的面向决策服务的课题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是有组织科研的具体体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介绍,自2016年设立以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聚焦广州重大前瞻性战略主题及现实需求,践行持续跟踪研究理念,已组织完成了122项重大课题研究。
目前, 13项重大课题均已顺利完成,上报的决策研究报告获上级领导批示率接近65%,成果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改革与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章立制、构建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今年,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发布《广州建构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在深入研究广州改革发展现实逻辑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建构式改革的战略方向是营造更具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的要素集聚机制、完善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机制架构、继续推动营商环境改革的开拓创新、系统实施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工程、促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发展的改革创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等。
研究发现,新时代的改革体现出建构式特征,广州建构式改革是在国家和区域总体构架下按照一定的预设性目标,遵循国家改革的重大原则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分层衔接、纵横对标,并体现出一定的鲜明区域创新特色的改革。
因此,要扎实推进广州建构式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广州改革推进方略,锻造具有前瞻性冲击力的特色改革举措,完善和健全改革举措的落实机制,系统性激活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
市场化,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力度之大的生动注脚,其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能够通过改革投融资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管理方式,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市场效率和活力。
当下的广州正处于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一大批支撑性重大工程项目亟待投资建设,然而,广州原有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已经难以适应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在此背景下,财政金融研究所发布《新形势下再造新广州的投融资体系实现路径》课题,提出全面推进广州投融资体系改革创新,要围绕“站位靠前、标准定高、思路放大”三大核心要求,坚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制约投融资发展的瓶颈,为广州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具体做法上,成果提出广州应围绕以下几个战略重点发力:一是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专项债举债融资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融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领域投融资的机制创新;四是积极创造条件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回收资金扩大有效投资;五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粤大地飞速发展,但也客观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无疑是一把关键的解题钥匙。
2024年,农村研究所发布《广州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课题,为广州进一步推进“百千万工程”行稳致远找出科学“章法”。
“需要充分发挥广州市乡村资源禀赋优势,根据乡情、农情和民情,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和多功能产业形态,形成多元面向的乡村产业发展目标体系。”发布会上,课题组特别提出,广州需要科学、准确、辩证地处理好各方约束和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积极处理好开放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关系,稳步提升广州现代农业竞争力水平。
对此,课题成果凝炼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几大基本遵循,一是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稳定供给与乡村产业的关系;二是农户增收和稳定就业与乡村产业的关系;三是广州都市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及其竞争力培育与乡村产业的关系;四是城乡融合趋势下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五是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等,稳步形成城乡融合趋势下的广州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开放与机遇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做出五个方面的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地、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广州探索建设更高水平区域开放载体,是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必然选择。
区域发展研究所重大课题《广州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战略》提出,中心型世界城市是全球各类要素资源流动、对接和配置中心。
“未来20—30年,广州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课题组看来,广州应充分发挥稳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的人口人才吸引力、不断释放的市场经济活力、相对强大的枢纽汇流能力、相对强大的网络连接能力等多方面优势,以人民为中心,以城市能级提升为牵引,以结构转换为主线,以做大“连接性”优势提升“中心性”功能为重点,加快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
研究提出,广州应着力建设功能均衡的综合城市、多向融合的创新城市、高效链接的数字城市、活力迸发的枢纽城市、快慢结合的生活城市、开放包容的国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推进城市动力变革、产业变革、要素变革、空间变革、制度变革和功能提升,持续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成为全球一流标杆城市和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城市。
持续的开放为广州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更为广州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在城市国际化研究所的《打造全球开放门户枢纽 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研究中,课题组提出,广州应将“打造全球开放门户枢纽,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作为目标愿景,以“四大枢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经贸枢纽、国际人文交流枢纽和国际高端要素枢纽,提升开放联通、开放服务、开放融通和开放引领“四大功能”。
一是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以综合交通枢纽协同区域经济功能布局,拓展海陆空互联互济的国际立体通道网络,促进“空海铁公”四港衔接,打造空港枢纽经济新高地。
二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强化经贸枢纽双向配置能力。创新贸易发展新增长点,扩大开放平台集聚效应,发挥民间资源优势拓展全球市场网络。
三是全面深化对外交流交往,建设多元包容枢纽融通能力。建设“全球南方”活动服务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国际传播中心、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和全球城市伙伴联络中心。
四是主动谋划全球高端要素枢纽建设,抢占打造高端要素聚集引领能力。打造国际高端要素配置市场服务高地,国际要素流动治理规则创新高地,全球前沿产业聚集高地,全球高端要素开放合作高地和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标杆。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广州有南沙这一“湾区窗口”。为更好发挥南沙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作用,在13项重大课题中,国际商贸研究所发布《推进中国特色南沙自贸港建设战略》课题,探索推进中国特色广州南沙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有效路径。
研究建议,广州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突出南沙定位,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集成,统筹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风险防控,充分借鉴全球知名自由贸易港经验,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扩区赋权”,探索构建更加自由开放、灵活高效的广州南沙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
一是促进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二是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有序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四是促进人员、数据等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五是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六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七是营造“竞争中立”的市场环境;八是加强环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九是深入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十是全面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创新与发展
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突出战略性抓科技创新、系统性抓创新生态、创造性抓工作落实,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与发展是今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中的另一组关键词。创新引领发展,发展为持续创新提供条件。
在经济研究所年度课题《2035年经济翻番目标导向下广州经济增长动力》中,专家提出聚焦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夯实广州经济增长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区域和城市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广州经济不进、慢进都是退。对此,课题组提出,广州须切实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推进经济规模实现2035年翻番,才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保持全国一线城市地位的综合优势。
其中,创新不可或缺。广州应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努力营造创新生态,从这三方面提升广州创新力。
经济发展是个大课题,报告同时提出聚焦产业提质,加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有效投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聚焦布局优化,做大做强新经济增长极;聚焦开放发展,积极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聚焦要素保障,全力破解发展瓶颈;聚焦深化改革,努力营造优质发展环境等高质量研究成果。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两者互相影响。做好产业选择,尤其是做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选择非常关键。
对此,现代产业研究所发布《“二次创业”背景下广州重点产业选择和发展路径》课题,提出广州传统产业要加快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食品饮料、家居用品等传统优势行业的转型升级,着力解决技术赋能、资金支持、人才保障和空间优化等方面的短板问题。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等行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区域合作等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在未来产业方面,研究建议选择智能制造、新兴储能、未来材料、生物制造、纳米科技和人形机器人等行业领域,通过加强前瞻研究、突出创新成果转化、强化主体培育、构筑应用场景、加强要素保障等措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而且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今年,科技创新研究所发布《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研究》课题,为广州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建言献策。
研究认为,广州高企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创新投入增长迅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2019年以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企业开拓市场仍存困难,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仍然不足。
对此,研究建议,广州可以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叠加作用,采取“链主+创新联合体”关键技术攻关模式、“政府+企业”联合基金模式、“平台+市场”综合孵化模式等,挖掘科技领军企业“种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同时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鼓励企业在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并深入挖掘典型企业及企业家案例,着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为高企做大做强提供强大支撑。
现代化治理与广州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其成效将直接影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其中文化传承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价值引领。2024年,城市文化研究所发布《广州城市文脉梳理与文化基因传承》课题,提出传承广州城市文脉、赓续文化基因的建议。
研究总结了广州城市文脉的五个时期,从本根文化孕育期、百越文化共融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和现当代文化发展期,广州文化始终表现出勇于尝鲜、厚生重情、中和通达、乐天自得的基因。
那究竟如何传承广州城市文脉、赓续文化基因?研究建议,广州应将城市文脉融入城市更新和城乡建设,让城市文脉能看见、可阅读、能触摸。同时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进历史建筑的开放利用,打造非遗传承传播新场景。
在文旅方面,构建“云山珠水滨海”文化旅游格局,推动文化科技旅游大融合,并创新城市文脉传播方式,彰显地方美学特质,以叙事创新增强情感共鸣。
除了文脉,近年来,广州还提出了城脉和商脉概念,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主线更加清晰、丰富和精准。历史研究所课题《广州城脉演化历史研究》通过梳理广州城脉演化历史,为当下优化“三脉、三轴、三核”城市空间格局提供对应的历史借鉴。
研究逻辑结构涉及三个维度:从地理空间看城市,以及从历史线索、专题线索探析广州城脉演化。比如,分古代、近代、现代几大板块纵看城脉演化全过程,再从历史上的蕃坊、十三行商馆、沙面等城市特殊片区和城市中轴线等专题审视广州城重要侧面,纵横交织。
研究认为,应提炼两千年广州城脉实践元素,为当下优化“三脉、三轴、三核”城市空间格局提供对应的历史借鉴;在落实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批复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要求中,体现城脉功用;以城脉的墙、巷、渠、景为四大抓手,高效助推广州市新的“一城二都三中心”文旅目标;以城脉风物、羊城故事为灵感,为企业首创、首发、首秀、首店、首展提供创意文化引爆点,打造“国潮风”;城脉演化为“老城市新活力”提供新要素支撑、助力答好永庆坊试卷等。
社区基层的治理成效是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关键衡量标准。社区既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基础承载体。
城市治理研究所发布《广州城市社区类型结构特征及现代化治理》课题,提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供给中,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层自治组织作用明显群众参与度进一步提高,社区配套服务管理设施较为齐全,群众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研究建议广州应当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完善社区现代化治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整合,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优化社区服务场景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同样是社会研究所的关注对象,课题成果《广州未来社区场景营造的理念思路与推进策略》纵观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广州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居民的社区需求,提出广州未来社区场景营造的理念思路应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出发,以“1359”为顶层设计,即以人民美好生活出新出彩为“一个中心”,以未来社区建设的系统观、历史观、社群观为“三观统领”,突出引领性、综合性、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五大特征”,营造社区健康、社区教育、社区创业、社区文化、社区治理、社区空间、社区出行、社区生态、社区智慧“九大场景”。
接下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将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进一步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优化制度机制,强化激励保障,活化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管理有序、激励有效的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格局。
南方+记者 洪钰敏泉州股票配资平台
上一篇:股票杠杆 美股异动丨Despegar盘前拉升涨超27%,获Prosus溢价收购
下一篇:没有了